以目前全世界部署最全面、测试验证最多、最完善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为例,它实际包含“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和“战区导弹防御系统”两部分组成,也就是咱们通常所说的NMD和TMD,这两部分都是由“美国国防部弹道导弹防御局”具体负责和领导。
而在这两大防御系统下面,又根据来袭导弹的高度和作战环境的不同,细分了很多子项目,比如TMD就包括低层防御系统、扩大中程防御系统、陆军战区防空区域防御系统、海军区域防御系统、海军战区防御体系、空军助推段防御等几大方面组成。而这些子系统又包括大量的预警卫星、海基预警雷达、陆基相控阵雷达、通信中继站、指挥中心和各种拦截弹组成。
简单点说,就是美国的“国家导弹防御系统”已经极其全面了,几乎(注意:是几乎)覆盖了现有技术条件下能够实现的所有空域和环境,对各型弹道导弹的动力飞行段及无动力飞行段都有比较强的拦截能力。
▲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拦截范围,基本包含了所有弹道导弹的射界。
但就是这么个一看就牛B哄哄的的玩应儿,它的实际拦截洲际弹道导弹成功率是多少呢?(我们这里只按实验次数统计,所以不谈概率)连50%都不到。
美国本土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主力,是陆基中段拦截系统GMD,从1999年首次拦截实验算起,一直到今天近20次左右的拦截实验中,有效成功率还不到50%,而就这50%实际使用的目标靶弹还不是真正的弹道导弹,只是以前民兵Ⅱ的上面级而已。
▲过去美国常用的目标靶弹,由于不是真正的弹道导弹所以再入速度很慢,只有2200米/秒。
正是因为过去GMD的拦截实验成果真的是太垃圾,所以在2017年美国导弹防御局不得已给GMD换了新拦截弹,这才有17年5月和今年3月进行的全速靶弹拦截测试。
▲过去GMD的拦截弹主要采用波音的COSTS火箭,后来在17年更改了助推器换了新一代拦截弹。
所以只有17年5月和今年3月的进行的两次拦截实验,用的才是真正的全速目标靶弹。
▲美国导弹防御局从17年开始使用的新一代目标靶弹,有可能是采用美国上世纪研发下马后的MGM-134A“侏儒”固体弹道导弹改的。
但即使如此,美国17年和今年的两次全速测试,也是在提前预警的情况下完成的,说白了就是一切都设计好了,就是测试一下看能不能有效拦截而已。
▲美国的这两次全速测试,靶弹都是在马绍尔群岛附近的夸贾林环礁里根导弹实验场发射的,拦截弹也都是从加利福尼亚范登堡空军基地发射的,两者的拦截路线完全一致,不同的是今年3月的拦截测试是采用双发齐射的方式,而更重要的是,这两次测试中,美国导弹防御局都提前在距夸贾林环礁1200公里的威克岛上部署了一部TPY-2雷达进行提前预警,靶弹弹道信息有海军海基SBX相控阵实时跟踪提供。
所以实际上,即使没有10马赫的速度,现在的反导拦截系统,也很难拦截弹道导弹尤其是洲际弹道导弹。
那为什么现在世界各国还忙着研发高超声速武器系统,甚至是高高超声速武器系统?
主要的原因并不是为提高速度,而是机动能力,以洲际弹道导弹为例,其在火箭关机后的自由飞行阶段速度可以达到近7000米/S,20马赫的速度,跨洲际飞行也就只需要四十多分钟而已。
▲洲际弹道导弹即使在大气层再入之前,在大气层外的无动力阶段速度也是极快的。
以目前我们最为熟知的火箭助推滑翔式武器来说,它最大的作用并不是提高速度,而是增强机动能力,改变传统弹道导弹的弹道特性,让敌方的导弹防御系统更加难以拦截。
▲这里强调一个很多人不太熟知的情况,那就是助推滑翔式武器,除了特殊的“打水漂”弹道和横向机动能力外,最关键的是它在“自由飞行阶段”大多是在30-100千米的临近空间飞行,这个高度对现有反导拦截技术来说,拦截难度非常大。
因为在这一高度,反导拦截弹不仅要具备大气层外拦截的高速能力、还要具备大气层内拦截的高机动性、同时还要避免高速飞行时大气摩擦产生热量对红外导引头的扰动,所以拦截难度非常大。
全世界目前具备在这一高度拦截能力的只有美国的THAAD,而即使是THAAD它的拦截下限也只有40千米,再低的话就错过“能量管理控制机动”界面了。
▲由于THAAD要具备“大气层内外拦截能力”,所以在拦截下限目标时要先进5-7s左右的螺旋上升机动,避免在大气层内速度过快,空气摩擦加热干扰红外中波导引头,所以即使是THAAD也只能“望低兴叹”了。
所以10马赫速度的飞行器难以拦截,本身就是个伪命题,
1 条评论
文章紧扣主题,观点鲜明,展现出深刻的思考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