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换法是初中物理研究的常用科学方法之一。某些物理现象或物理量无法直接观察或测量,这时可以利用它们与另外一些能够直接观察和测量的物理现象或物理量之间的内在联系,通过设计实验来间接推断和测量,这种方法叫做转换法。
在“探究电流热效应”实验中,要探究Q与I、R、t的关系,其难点在于当我们使用控制变量方法进行探究时,如何比较两电阻产生的热量多少?对初中学生而言,知识储备不够,不能准确测出电阻放出的热量多少,要完成探究,就只能把比较“热量”多少转换成比较与热量有关的其它可观察的现象或物理量,从而对热量做出近似比较,完成探究过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我们可采用多种转换法来完成对电阻放出热量多少的比较,现把转换方案介绍如下:
转换方案一:把电阻放出热量多少转换成火柴被点燃的时间,火柴先被点燃的电阻放出的热量较多。
如图A所示,取一段电阻丝,把一根干燥的火柴头插入电阻丝中,当电阻丝通电产生热量初中物理论文,温度升高达到火柴着火点后,火柴会被点燃,因此在相同条件下,先被点燃的的火柴对应的电阻丝产生的热量较多。此方案操作简单方便,但不足之处是只有局部电阻丝放出的热量被火柴吸收,不能准确反应整个电阻丝放出的热量多少;同时火柴被点燃处的电阻丝会被烧灼而变形,不利于多次重复实验。
转换方案二:把电阻放出热量多少转换成蜡熔化的时间,蜡先熔化使火柴下落的电阻丝放出的热量较多。
如图B所示,取一段电炉丝,剪取长度合适的一段,在电阻丝的中间下方处滴几滴蜡,并把火柴头粘在电阻丝上,当电流流过电阻丝时,产生热量使温度升高,蜡便会熔化,火柴在重力作用下自由下落,因此,在相同条件下先下落的火柴对应的电阻丝产生的热量较多。此方案实验时间大大缩短,并可多次重复实验,不足之处是实验的精确性不够,只能反应局部电阻丝放出的热量,只能做出粗略判断。
转换方案三:把电阻放出热量多少转换成媒油在玻璃管中上升的高度,管中媒油上升较高的瓶内电阻放出的热量较多论文下载。
如图C所示,在锥形瓶中装满煤油,瓶塞中间插入一支空心玻璃管,利用电阻丝产生热量使煤油体积膨胀,管中煤油液面上升,在相同条件下,液面上升较快的瓶内电阻丝产生的热量较多。此方案较精确,不足之处是实验时间长,而且瓶口处容易因密封不严而漏油,影响实验准确性和污染桌面。
转换方案四:把电阻放出热量多少转换成媒油升高温度的多少,加热相同时间后媒油温度升高较多瓶内的电阻放出的热量较多。
如图D所示,在锥形瓶中装适量煤油,瓶塞中间插入一支温度计,利用电阻丝产生热量使煤油温度升高,在煤油质量相同条件下,温度上升较快的瓶子里的电阻丝产生的热量较多。此方案非常精确初中物理论文,且可通过调整煤油质量来调整实验所需时间,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案。
转换方案五:把电阻放出热量多少转换成红色液柱移动的距离,小液柱移动距离较多的瓶内电阻放出的热量较多。
如图E所示,在锥形瓶中的瓶塞中间插入一支两端开口的玻璃管,玻璃管中有一段红色液柱,利用电阻丝通电后产生热量,使瓶内空气温度升高,空气膨胀推动红色液柱向上运动。在相同条件下,液柱上升越快的瓶内电阻丝产生的热量较多。此方案非常灵敏,当空气受热后极易膨胀,现象明显,极大缩短实验时间,不足之处是操作不当易使红色液柱被推动而喷出玻璃管口,使实验无法继续进行。
总之,在探究电流的热效应实验中,每种转换法都能比较出两电阻丝放出热量的多少,从而完成实验探究。在教学过程中每位教师可根据本校的实验条件和学生的实验素养,选择适当的转换方案开展分组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探究能力,提升物理学科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