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真是3亿年前的一条鱼进化而来的?看一看我们的手指就知道了
生物进化论不是凭空而来的,早在达尔文之前,就有很多人发现了人类是进化而来的证据了,在现代社会,之所以还有一些人接受不了进化论是因为大家无法想象身为万物之灵的人类,怎么可能是远古时代的一只猴子或者是一条鱼进化而来的呢?这里涉及到的是人类的智慧是如何起源的问题,人们无法想象智慧也是进化的产物。

达尔文

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道家学派的宇宙起源学说,实际上就是“无中生有”,现代物理学则认为宇宙是由一个奇点爆炸而来的,同样也是“无中生有”。为什么没有人质疑老子和爱因斯坦的观点呢?因为他们在解释宇宙起源的问题时,并没有直接涉及到人类起源的问题,而达尔文的进化论涉及到的是人类起源,解释万物起源的学说一旦涉及到人类自身的事情,其本身的合理性就受到极大的质疑。

第一:生物进化思想史

人类的身上保留了动物的一些特点,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也能够看得见,比如:人走路,双手总是来回摆动,而且左右手的摆动必然是一前一后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人类是从四足行走的动物进化而来的,地球上四足行走的动物在用四肢行走的时候,前肢和后肢的两条腿,总是一前一后的,人类虽然是直立行走的动物,但是,两只手仍然保留一前一后的运动习惯,所以,我们在走路的时候,左右手的摆动总是一前一后的。人类是灵长类动物,灵长类动物是林栖动物,在树上生活,需要灵活的四肢,否则容易从树上掉下来,手指的大拇指与其他的手指头能够对握,才能有效地抓住树枝,因此,人类、黑猩猩、猴子的手指都能够对握,人类虽然已经离开森林了,但是,我们仍然喜欢树木,把大量的树木搬进了城市和村庄,用来建设绿化带,并且人类的小孩走到树木前,总想摇晃树枝,这其实都是人类天性的反应,因为我们的祖先是林栖动物。

黑猩猩

物种与物种之间尽管外部特征迥异,但是,仍然可以发现一些相似的特点,因此,当人类的文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的时候,发现生物进化这一科学现象是必然的,即使没有达尔文,也会有其他的科学家提出进化论。实际上,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论,是由两位学者同时提出来的,这两位学者就是查尔斯•达尔文和阿尔弗雷德•拉塞尔•华莱士。达尔文和华莱士共同发现了“自然选择”这一自然现象,于是,就提出了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论,达尔文在1859年出版的《物种起源》一书中系统阐述了这一科学理论,所以,后世之人才误认为进化论是由达尔文一人提出来的,甚至误认为达尔文发明了进化论。

华莱士

达尔文提出的进化论,是以自然选择为基础的进化论,自然选择通常称之为“天择”,并且达尔文还找到了支持这一理论的科学证据,为什么在19世纪的中叶能够找到进化论的证据呢?因为我们人类仅仅观看自己所生活的区域的动植物只能发现个别的特例来证明人类源于动物,而无法找到规律性的现象,19世纪的中叶,环球旅行已经变得非常便利了,科学家能够在地球上的各个岛屿中发现更多的古老的动物,与此同时,地质学也在发展,人类还发现了埋藏在地层中的动物的化石,有了更多的观察对象以后,就能发现普遍性的和规律性的现象。

达尔文和华莱士提出进化论之前,进化论已经不是一个新概念了,只是缺乏科学证据而已,1809年,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在《动物哲学》一书中提出了“用进废退”与“获得性遗传”的概念,并且认为这两个法则主导了生物的变异,生物变异的过程也是生物适应自然环境改变的过程。拉马克认为当环境发生变化时,物种相应的器官也会出现常用和不用的现象,常用的器官会越来越强大,而不用的器官会逐渐退化,并且这一改变会遗传给下一代,这就是“用进废退”与“获得性遗传”的理论,拉马克只是在哲学层面讨论他的学说,并没有找到证据,但这一学说为自然选择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基础。

拉马克

在拉马克之前,中国明朝的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就提出了初步的进化论思想,李时珍认为“鸟产于林,故羽似叶”,动植物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会产生相似的遗传变异,鸟类需要在气流中振动翅膀,植物的叶子需要在气流中摇曳,所以,羽毛和树叶的形态非常相似,都是为了适应空气的流动。

达尔文提出“天择”理论之后,很多人提出了质疑,原因就是自然选择所导致的物种变异往往是缓慢的,其时间尺度往往是万年、千万年。但是呢,人工选择的速度却要快很多,并且人们能够观察得到,于是,达尔文在出版了《物种起源》一书之后,又出版了一本巨著,名为《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因此,我们从家养的动物身上也能找到生物进化的蛛丝马迹。

狗是由狼驯化而来的,家猪的祖先是野猪,家牛的祖先则是野牛,然而,人类发明农业的时间是在1万年前,大部分家养的动物都是在1万年前至8000万年前驯化的,而人类的文明则诞生在5000年前至6000年前,人类是史前时期驯化了家畜和家禽,在文明史阶段没有观察到这些动物的变化,因此,我们在很长一段时间以内并不知道家养的动物都是被人类驯化的,不知道人工选择的作用,金鱼的驯化则比较晚,是人类在文明史阶段驯化的动物,金鱼的演化史足以说明生物进化现象的存在,金鱼是由野生鲫鱼驯化而来的,中国人开始大规模饲养金鱼始于西晋时期,野生鱼类当中有一些鱼的颜色是色彩斑斓的,但是并不普遍,鲫鱼就是红色鲫鱼,总体而言,鱼类的皮肤不宜呈现出彩色,因为这样的话,就很容易被天敌发现,自然界总是有一些鲫鱼因基因突变而变成彩色鲫鱼,然而在生存上却不占优势,很快就会被其他动物吃掉。彩色的或者红色的鲫鱼,在中国古代被称之为“文鱼”,《山海经》中记载道:“睢水出焉,东南流注于江,其中多丹粟,多文鱼。”西晋时期,人们经常集中收养红色的鲫鱼,最初金鱼的颜色以红色为主,由于这些鲫鱼在人工环境下能够很好地生长,并且繁育出更多的后代,后来,人们有意筛选出色彩斑斓的鲫鱼,于是,在宋朝的时候,金鱼的皮肤就进化出了不同的颜色和不同的花斑。金鱼在人工饲养的环境下,因基因突变而产生眼球突出的现象,由于人们喜爱这样的鲸鱼,于是这种鲫鱼就获得了遗传优势,到了明朝时候,已经出现了眼球突出的金鱼了,并且还出现了双尾金鱼,一般的鱼类尾鳍只有两叶,双尾金鱼的尾鳍是四叶。眼球突出,色彩斑斓、双尾的金鱼在自然界是很难生存的,但是,它们满足了人类的审美需求,金鱼的生存目的就是为了给人类观赏的,纯粹的是靠脸吃饭的,于是,这种在自然界很难生存的鱼类就发展壮大了。金鱼尽管与它们的祖先鲫鱼相差很远,但是,仍然可以与鲫鱼交配,孵化出下一代。金鱼的驯化,说明只要时间足够,生物就会发生进化,并且进化还会使得它们的形态与它们的祖先完全不同,以致于人们很难分清楚它们与它们的祖先之间的区别。

最后修改:2020 年 07 月 04 日
如果觉得我的文章对你有用,请随意赞赏